​​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Opposite Shore 7中文档
《彼岸花》作家网*选编|冰峰*主编


                                                                          1. 沧浪池                  3. 学费                   4. 时光窃贼
                                                                          2. 木音箱与驼铃声                                 5. 蓉儿的江湖 


1. 沧浪池
袁良才

      茂林那边密集的枪声响了七天七夜,终于稀落了。
      青弋江,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
      王弋王老板意外地接到了驻军师部送来的一封关防。
      是国军五十二师刘秉哲师长的亲笔信。
      王弋捧读信笺的一双手有些颤抖,脸色瞬间凝重起来。叠好信笺,仔细地放进衣袋,他连忙招呼管家通知下人,把沧浪池里里外外清理打扫干净,要纤尘不染!另把三姨太送回娘家小住。即日起,我沐浴焚香,斋戒三日,闭门谢客!
      老管家见东家突然少有地神神道道起来,一头雾水,却不便多一句嘴,一照办去了。
      要知道,王弋王老板可是赤滩古镇上出了名的浮浪公子,三姨太小桃红是他恨不得拴在裤腰带上的绝色佳人啊!谁见过王老板有过这么正经八百的时候?
      王弋祖辈都是在扬州做茶叶生意的,经营家乡泾川名茶“汀溪特尖" “涌溪火青"。买卖那叫一个火爆!到了王弋手里,他对茶叶生意几乎不闻不问,任凭伙计们打理,一天到晚只沉迷于两件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可怜一个老字号,在激烈的商海竞争中风雨百年,屹立如磐,却轻而易举地被扬州浴和扬州汤包击垮了。王弋倒并不怎么惋惜,他领着原班人马回到泾川赤滩老家,很快就开张了一家高档澡堂子,门楣上悬一块黑底金字横匾:沧浪池。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王弋望着滔滔东去的青弋江仰天大笑。
      赤滩古镇是三百里青弋江上最繁华热闹的码头,各色人等往来络绎。沧浪池日夜人满为患,王弋赚了个盆满钵满。抽大烟,赌钱,捧戏子,纳妾,浮浪公子的名声越发地叫响了。
      沧浪池是王弋用自家的一幢临江的徽式者宅改建的,形制和陈设完全照搬扬州浴室。但设有一间密室,里面摆着清一色花梨木的太师椅、烟榻和案几,供王弋抽烟、品茗和会见贵客之用,一般人是断断进不去的。
      王弋从扬州带回了两个师傅,一个专门做汤包,一个负责给浴客搓背。
      来沧浪池洗澡可不便宜!洗一次澡五十个铜子,搓背价钱更是吓人,搓一次背一块大洋。
      爱搓不搓!扬州师傅搓背那才叫享受,快活似神仙!这话成了王弋王老板的口头禅了。
      王老板每天早餐吃一回汤包,晚上泡一下澡搓一搓背,小日子过得比神仙还美三分。
      据说,王老板得乎高人真传,搓背功夫一流,谓之“摸爬滚打,吹拉弹颤",平生只给两个人搓过背!一是他的老父亲。在父亲的寿诞这天,王弋都要恭恭敬敬给父亲搓一回背。一是他的发妻。在他俩的花烛纪念日,王弋总要跪着给她搓一搓背,说,夫人为我生儿育女,接续香火,劳苦功高啊!
      一次,国民党第三战区唐司令长官来泾川视察军务,在沧浪池沐浴,指定王老板为他搓背。王弋先是婉谢,后是坚拒。唐长官恼了,让副官取出一摞大洋立在王弋脑袋瓜上,说,本长官打最底下那块大洋,打中了,钱归你,打不中,命归我!话音未落,枪声响了,那摞大洋叮叮当当滚落一地,王弋居然纹丝未动,眼皮眨都不眨一下。
      唐长官悻悻而去。王弋捡起那些大洋,一使劲,扔进了青弋江里。
      沧浪池之大幸啊!这一天,终于等来了。可整个赤滩古镇都被荷枪实弹的军人戒严了,沧浪池对面的屋顶上还架了两挺机关枪。
      王弋王老板一身崭新的中山装,恭立在浴室门口,目迎着一位一身戎装、英气逼人的中年男子,沿着麻石巷道铿然有声地大步走过来。
      叶将军,浴池的水烧热了,今天沧浪池有幸为您一人而开。
      您是王老板吧?谢谢,谢谢!我虽是个楚囚,但决不可以蓬头垢面地活着!蒙刘秉哲师长“恩准",我可以痛快淋漓洗个澡了。来人说罢,哈哈大笑
      王弋忙低下头,扭过脸去,抹了抹眼睛,转回头,说,叶将军,王某已在内室备了几样酒菜,有您最爱吃的红烧琴鱼,最爱喝的云岭米酒。
      谢谢了!谢谢!来人紧紧握住王老板的手,一同进了里间。
      王弋王老板觉得时间过得太匆匆,他恋恋不舍地送将军走出了沧浪池。
      将军在门口给王弋行了一个军礼,哈哈笑道,这个澡洗得太爽了!王老板堪称搓背圣手!
      王弋低下头,扭过脸去,惭愧!惭愧!您不是坚持之下给过钱了吗?
      王老板目送着将军昂首挺胸地踩着麻石巷道一步步走远,王老板的视线渐渐模糊,他脱口吟出了一首诗:
            沧浪有幸浴楚囚,
            征尘未扫反蒙羞。
            天地自有正道在,
            铁军风流足千秋。
      沧浪池突然关门了。王弋王老板不知所往。
      数十年后,”他"回来了--骨灰撒在青弋江里。

---------------------------------------------------------------------------------------------------------------------
2. 木音箱与驼铃声

王溱

      床头的音箱是木的,就跟这木房子一样老。
      她甩掉高跟鞋赤脚朝床上扑去,脚丫扬起,弓起食指敲,不是“笃",是“噗",果真一样老。
      之所以敲,是因为它不灵光了。见过八旬老嬉皮跳恰恰吗?这音箱就是这样的,啥音乐都敢播,播啥都只能断断续续播个大概。
      断也不是完全断。她把耳朵贴到喇叭一上听,隐约还有声音,就是小,听不清。
      这是首沙漠的歌,齐豫唱的,据说歌词原是三毛的一首诗,那句“呼啸长空的风,卷去了不回的路"是她最喜欢的,总觉得唱的就是她自己。南方的城市里没有呼啸长空的风,只有仓促赶路的风,卷起几片落叶,那她也觉得唱的是自己。怪了,每听一首歌,她都能觉得里头有一句唱的就是自己。
      唱到哪句了?听不清。
      还是再大声些吧。她伸手去扭,又犹豫。毕竟是木房子,隔音差。有一回她把声音开大了些,住隔壁的立刻就来敲门抗议。
      管他呢….到底开大了一档。任性就任性。
      她爱听,不听不行,听音符跟她一样冒冒失失在木楼梯木墙板间跌跌撞撞,没有人怪它们,有时她甚至觉得这满屋子的木头当初更愿意被造成一个大音箱。
      房子当然不是音箱。音乐刚挤出音箱就被饱经沧桑的木头给过滤掉了,吐出来的尽是些窸窸宰宰的杂音,音量并没有变大多少。
      她疑惑地把耳朵贴上去。怎么会呢?音量按钮明明快拧到头了。不会是耳朵出问题了吧?这么一想她猛地一个哆嗦。
      "你聋了吗?客人喊你听不见?“
      咆哮声来自领班。中午的事儿了,那时午市已过,客人只剩下一桌,基本吃完了,也买了单了,正闲聊。她估摸着不会再有服务员什么事,就寻了靠墙的椅子坐下,竖起耳朵仔细听。她工作的餐厅漂亮是漂亮,就是听不清音乐。背景音乐是有的,通常淹没在喧闹的人声中。有音乐就好办了,站了大半天的脚不酸了,脚后跟上的磨痕也不疼了。
      谁能料到客人临走还想给茶壶加满呢?确实没听见。领班板着脸宣布,扣一百!那是她一个月的早餐钱,或者半个月的坐车钱。她开始在脑子里盘算是不吃早餐呢还是改为步行去上班。早餐也不是非吃不可的,忍忍就到中午了,中午餐厅有供餐,管饱。步行上班还是远了些,要不是这里便宜,谁愿意租这么远….
      叮当!叮当!
      是驼铃声!这声音她熟,大漠里长大的孩子,驼铃声溢满整个童年。
      房间里怎么会有驼铃声?她习惯性竖起耳朵寻,叮当叮当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像一串骆驼迎面走来。小时候的骆驼都是驮货的,现在不,驮的都是人。货还有运完的时候,人没有,游客一拨接一
拨。眼神呆滞的骆驼被串成一串,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周而复始。她亲眼看见累极了的骆驼是怎样跪下不肯起的,也亲眼看见阿爸是怎样扯着骆驼的鼻绳喊她扬起手里的鞭。鼻子是骆驼最脆弱的地方,早被人拿捏。
      她就是因为不忍心抬手扬鞭才执意南下打工。若真的一鞭子下去,骆驼的嘶嚎声至少会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一个月,多大的音乐都盖不住。
      这里没有骆驼。餐厅开了一家又一家。
      穿工作服,戴口罩,抱上菜牌,这就是她的日常。没顾客的时候站门口,有顾客的时候站餐桌旁,说“欢迎光临",或是“您吃点什么",客人叫添水就添水,客人嫌菜慢了就去厨房催“ · ·日复一日,没差的,也不允许有差。
      叮当!叮当!
      驼铃声近了,越来越近。
      她捂住耳朵,一咬牙把音量按钮扭到了最大。木板到底敌不过铜,音乐声还是只大了一点点,根本盖不住。隐约还有客人的抱怨、领班的训斥声夹杂其中。
      坏了,音箱必定是坏了。这回不是敲,是拍,嘭嘭嘭,挺用力的,刚收手她就后怕:这可是房东太太的音箱,坏了要赔,自己拿什么赔?
      砰!门忽然被猛地推开,手攥钥匙对她怒目而视的正是房东太太。
      “开那么大声!整栋楼都震了!"房东太太冲过来把音箱的电源拔掉,见她呆愣不动又骂:
      "隔壁的说敲了半天门都不开,你是聋了吗?确凿了,音箱没坏,坏的是自己。
      “我聋了,呜呜呜,我聋了!"她把头埋到枕头里,大哭起来。聋了还怎么给客人点菜?虽然在挨骂的时候也曾恨不得自己聋了,那只是“恨不得",不可能真聋了,真聋了可怎么好呢?没有钱治。钱都在银行存着,那是要给家里再买一头骆驼用的,多一头轮替就不会那么累一
      有一只手在她背上轻拍,她不敢抬头看,心知大约是房东太太,失业就连交房租的钱都没有了,哪有脸见房东太太?哭,还是继续哭,再哭大声些兴许可以盖住驼铃声。
      过了很久很久,不,或许只是片刻,叮当!叮当!驼铃声又在耳边响起。
      伴随驼铃声的还有齐豫的声音:
      “沙漠化为一口水井,井里面,一双水的眼睛….
      是三毛的诗!她惊愕起身张望,没错,是音箱里传出来的,很大声,老木板差点震出飞屑来。她赶紧把音量往下调。声小了,齐豫的声音依旧清澈:
      “荡出一抹微笑….”
      房东太太呢?
      没人。她已经走了,门带上了,显然,临走前还把音箱电源又插上了。

---------------------------------------------------------------------------------------------------------------------
3. 学费

关宝华

      “娃啊,你初中毕业后,就跟我去生产队挣工分吧,爸妈实在拿不出学费了。"父亲吸了口旱烟,磕磕烟灰,低着头说,目光落在他脚上的破旧布鞋上,鞋面那个补丁像一只无奈的眼睛。父亲的声音虽然很轻,但听在我的耳里,却如睛天闷雷。
      那时是1967年,农村里刚够温饱,我家更不富裕,我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相继上学了,四个娃的学费就是一个沉重负担。
      可我爱学习,成绩在班里从没有跳出前三名,很有希望到县城读高中。读了高中,即使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当民办教师,最不济回村里也可以做会计出纳….一句话,读了高中好处多。
      我实在不甘心就此告别课堂,我嗫嚅着说:“爸,我想办法自己挣学费,您… 您就让我去读高中吧。"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等你挣来学费再说吧。“
      那时一斤猪肉才五角,一斤大米才一角,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报酬十个工分,也只不过值一角五分,而高中的学费要五元,父亲认为我是没办法挣来学费的。
      初中毕业考试一结束,我就回到村里,晚饭后,我去找大队长戴明叔。戴明叔四十多岁,魁梧壮实,满脸络腮胡子,长相虽粗豪,为人却公正善良,急公好义,深受村民们爱戴。
      我嗫嚅着说:“戴明叔,我下半年上高中,家里拿不出学费,我想自己挣,您能帮我找活干吗?"戴明叔沉吟着说:你能干什么活呢?"忽然他眼睛一亮,说:“要不,你去南山坳搬砖坯吧,那里的砖瓦窑目前正缺人手,只要不怕吃苦,就能挣到钱。“
      我给戴明叔鞠了个躬,说:“谢谢戴明叔,我明天就去上工。“
      次日太阳刚在山岗上冒头,我就吃过早饭,前往南山坳。来到窑场,烧窑师傅正在领着窑工拓砖坯,他看看我,说:“你是新手,就负责晾晒砖坯吧。"说罢,他一指窑边平坦的空地,补充说:“你把湿砖坯搬到这片空地上,竖着垒好,注意砖坯与砖坯间隔一指宽,晾晒两天,再搬人窑烧制。工钱嘛,是计件的,一百块砖坯一分钱。"我鸡啄米般连连点头。
      烧窑师傅吩咐完就走开了,我便立即动手干活,我在心里暗暗计算:一百块一分钱,一千块就是一角钱,只要肯吃苦,一天赚两角钱应该能办到。但是我还是太乐观了,此时正是酷暑盛夏,太阳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闷热,在大太阳下搬砖坯,我汗下如雨,气喘如牛,胸闷得仿佛压着块石头,嗓子眼又辣又干,说不出的难受。
      堪堪搬到五百块时,日上中天,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我随着窑工们一起去吃饭。午饭是白馒头配青菜豆腐汤,我饿极了,一口气吃了6个白面馒头。
      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劳作。直到夕阳西下,倦鸟归林,大家才收工回家。下午我多搬了两百块砖坯,这一天挣到了一角二分钱。
      回到家里,吃过晚饭,我冲了个凉水澡,上床睡觉。我觉得四肢百骸到处又酸又痛,竟久久难以入眠。
      此后,我咬紧牙关,按时去砖窑搬砖坯,等到这窑共两万块砖坯全部入窑放置好,已是二十天后,我终于用汗水和辛劳挣到了两块钱。接下来,烧窑师傅指挥窑工把柴火搬进去烧,连续烧了八天八夜,又冷却了五天,这窑砖才算烧好。接下来又烧第二窑青砖,我依然按时去搬砖坯。
      有一天傍晚,其他人陆续回家了,我还在工地上搬砖坯。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滂沱大雨就要到来,我看着满地的砖坯,心想:这些砖坯被大雨一淋,必然损坏,虽然这不是我的责任,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的劳动成果受损。
      于是,我跑去工棚,搬出尼龙薄膜,跑到上风口,用大石压住尼龙薄膜的一端,然后随风展开,盖住所有砖坯,最后在四周压上石头。这番活干完,天已黑透,大雨滂沱而下,我回到家时,淋成了落汤鸡。
      第二天去上工,发现戴明叔已经在工场,他笑容可掬地指着完好无损的砖坯,对我说:“大伙儿商量过了,决定额外奖励你两元钱,
好好干!"我喜出望外,嗫嚅着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二十多天,第二窑砖坯入窑放置好,学校也要开学了,我挣到了四元钱,加上额外奖励的两元钱,一共有六元钱。从大队出纳手里领到六元钱,我特地拐到公社副食品站,花五角钱买了一斤猪肉。
      晚上,母亲为我们包饺子,饺子馅是猪肉大葱,我们好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晚饭,弟弟妹妹们兴高采烈,像过节一样。
      母亲和父亲却眼睛红红的,含着泪水,父亲还悄悄背转身,擦了一下眼睛。

---------------------------------------------------------------------------------------------------------------------
4. 时光窃贼

迂夫子

     我一直自诩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贼,但自从遇到时光窃贼之后,我才知道我那所谓高明的偷窃技术,跟他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我斜倚在广场栏杆上,装作若无其事地在人群里搜寻目标。我穿着一身笔挺的名牌西装,价格不菲。干我们这一行,有一身好行头很重要,当然如果再有一张帅气迷人的脸蛋儿就更好了,幸运的是这两样我都有,所以我才如此自命不凡。
      突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我愕然回首发现是一个比我还英俊帅气的小伙儿,正微笑地看着我。确信他不是便衣警察后,我略略放下了心,看他一身打扮很时髦,分明是哪个富家公子自投罗网来了,我甚至开始掂量着从哪儿下手。
      年轻人说道:“不要枉费心机了,我的财富你偷不走。"我一惊,转身要逃。他拽住了我的胳膊:“我跟你一样,也是贼!"我惊讶于他竟然把“贼"字吐得如此清晰,要知道干我们这行的最忌讳这个字。世上没有哪个贼肯直呼自己为贼,眼前这个却是例外一一当然,如果他能用他那保养得相当好的手指从目标的兜里夹出钱包,以此证明他真是一个贼的话。
      “我不偷任何看得见的东西。"他仿佛看穿了我的心心思。
      我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那,那你偷什么?"
      “时光,我只偷时光,请叫我;时光窃贼,好了。"他自信地说道。
      我摇摇头,觉得他在跟我开玩笑。我可不想浪费这个美好的下午时光,跟一个所谓的“时光窃贼"扯闲篇儿,我已经开始把眼神游移到附近一个大腹便便的看似很有钱的男人身上了。
      “难道你不好奇我是怎么偷时光的?"实话实说,他的话一下子搔到了我的痒处,没等我说话,时光窃贼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就在昨晚,我偷了一个十四岁少年的青春年华。十四岁正是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佳的猎物。我只要倏地钻进他的体内,他就开始疯狂地打游戏、蹦迪、喝酒一一做那些快速燃烧生命的事。他的时光倍速前进,一夜之间,他就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等我从容地钻出他的身体,往你这儿溜达的时候,我的耳边还始终回响着那个少年一一不,那个中年人看到镜中的自己后发出的狼嚎一般的哭声。“
      “唉,世间最宝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不是吗?"年轻人弹了弹笔挺的西装领子说,“每得手一次,我就会变得年轻一岁·一“ "我惊疑地看到,昏暗的路灯下,他的领口弹出的灰尘像萤火虫一样飞舞。
      时光窃贼看我有些半信半疑,接着说道:“好吧,再跟你分享一次我的胜利果实。就在上周,我四处游荡寻找猎物时,遇到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女。少女厌倦了父母的嘘寒问暖和每天繁重的学习生活,她要去寻找诗与远方,我当然很乐于和她一路同行。我陪她在外面放纵了七天,就在少女决定要回家看看时,我果断地离开了她。你能想象得到,当敲响斑驳的油漆大门,认出风烛残年的 老人竟然是父母,而自己早已人过中年时,她爆发出的呼天抢地的哭声,该是多么惊天动地。这多少会让我有些羞愧,毕竟是我偷走了她的青春…. 所以,我得早点离开她。"
      我已经有些相信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了,他现在看上去似乎比我看他第一眼时更年轻英俊了。
      时光窃贼微微一笑:“我该走了,去人多的地方转转,没准儿会遇到更好的猎物,再见!"说完他转身大踏步地走了。看他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东方晨曦里,我若有所失地呆立着…. 等等,怎么是晨曦?刚才还是骄阳似火,我只和那个时光窃贼说了一会儿话,竟然…. 我惊恐地四处寻找镜子或者玻璃等任何能照得见容颜的东西。
      这时,一个男人和一个小男孩经过我的身边。我的耳边清晰地传来父子的对话。
      “爸爸,那个老爷爷太可怜了,我们给他一点钱吧?"
      “好孩子,给你,把这枚硬币给他吧!'
      我望望四周,没有看到城市流浪汉。小男孩却径直朝我走来,我不由得毛骨悚然,同时发觉身上原本笔挺的西装竟然变成了一件肮脏得看不出本色的破烂货,而我的胡子竟然有一尺多长….
      我没有接住小男孩递过来的硬币,也难怪,我原本矫健的身手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枚硬币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滴溜溜打着转,它像一
只陀螺快速地旋转着… 旋转着,仿佛要转上一个世纪似的。

---------------------------------------------------------------------------------------------------------------------
5. 蓉儿的江湖

阳光麦子

      蓉儿读五年级时,电视上正在播《射雕英雄传》,剑胆琴心、江湖豪气深深吸引了她。一想到自己也叫蓉儿,她就犯了花痴,想象着自己何时能遇到属于白己的“靖哥哥"。
      中学时代,蓉儿爱上了课外书,书包里常有租来的武侠小说。可现实还是打败了她,因家里老人生病,没钱供她继续读书,初二时便辍学了。但她心中的武侠梦,一直没有熄灭。
      18岁那年春天,蓉儿凑够一元钱,骑着单车来到书店,要租一本武侠小说。但是,等到她的时候,那本小说被租光了。蓉儿拿着证件和钱正沮丧时,一个瘦瘦的少年走来,递上那本书说:“看你,嘴巴能拴一头驴了,我不看了,
      " 你看吧,但记得还就行。
      蓉儿接过书,那少年转身出了书屋,骑上一辆比自己那辆还破旧的单车,走了。蓉儿忽然回过神来,装好书,骑单车追了过去。
      蓉儿大声喊道:“喂,你停下!'
      少年一回头,急忙用脚撑地,向前摩擦一米单车停了下来。蓉儿递过去钱
      " 说:“我可不想欠你的,咱俩又不认识。给你钱,就当我租你的书吧。
     少年推开那一把零钱,想了想说:“这样吧,你看完我再看,今天6月5日,咱们15日书店门口见,到时候你给我书,我25日看完再归还。这样,别人1 元钱看20天,咱这1元看了双倍。还有,我不叫“喂',我叫赵阿敬。"蓉儿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说:“你名字真好玩,听着像照妖镜'!"阿敬乜斜了她一眼,正要骑车离开,蓉儿忽然停好单车,来到阿敬跟前,让他下车,说:“看阁下这么信任在下,作为江湖中人,我也表示表示,与你换单车骑,15日那天再换回来,君子说到做到。"
      阿敬还没回话,蓉儿就把他推到一边,骑上阿敬的车,走了。
      其实,阿敬也是个武侠迷,他在书店曾多次遇见蓉儿来租书看。19岁的阿敬,心思让人捉摸不透。他第一次见到蓉儿时,就想上去搭讪,聊聊武侠什么的,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天,赶巧同租一本书,阿敬便鼓起勇气,把书让给了蓉儿。
      回家路上,阿敬十分小心地骑着蓉儿的单车,不敢多用一点力,生怕把单车蹬坏了。到了家,阿敬把单车擦了一遍又一遍,担心落上灰尘,还用塑料布盖上。
      爹娘发现了,瞅瞅那辆自行车,质问阿敬:“小子,从哪儿偷的自行车?那辆旧的呢?"
      阿敬撒谎说:“娘,这是我老同学的,今天碰上面,我俩换着骑了。"说完,阿敬躲闪着低下了头。
      爹看到儿子的脸蛋都红了,就拉着娘到一边,小声说:“儿子可很少害羞啊, 我看那车子是女孩的。“
      阿敬心里美了,可苦了蓉儿。她单车没骑多远,因为太破旧,车链子掉了,捣鼓半天才弄好,但脸蛋却给抹花了,便放下头发挡着。
      回到家,怕爹娘看到,蓉儿把单车藏进柴火堆的旮旯里,然后用香皂洗了把脸,就开始窝在自己房间里读书。可是,她怎么也读不进去,一翻开书,上面就是“照妖镜"那张瘦瘦的脸。
      蓉儿有点“生气''了,她合上书,噘起嘴巴。但忽然又不噘了,对着镜子 “ 一头驴啊。"然后就咯咯地笑。自言自语道: 这也拴不上。
      爹娘在房外听出了动静,娘要进去,被同样是武侠迷的爹拦住了:“别进,咱家的蓉儿可能在练江湖秘籍,你进去容易走火人魔。"
      好不容易盼到了15日,那天是大集,很热闹。阿敬早早来到书店,结果却发现蓉儿已在那里等候。她还把那本书包上了报纸书皮,递给阿敬。阿敬打开一看,却发现是另一本书。
      蓉儿脸一下子红了:“哎呀,我昨晚包书皮时,肯定走神了。" 阿敬笨笨地说:“那怎么办,要不明天再来?" 蓉儿一笑,说:“别,你跟我回家拿去,走!"
      说着,就去骑车。蓉儿和阿敬发现,他们的单车都比原来更干净了。
      到了蓉儿家,阿敬不敢进去,要在门口等。蓉儿说:“你怕啥?"
      阿敬挠了挠头,还是不进去。蓉儿看左右无人,轻声说:“现在,你知道我家在哪了,以后想看书,就来找我借,我爹藏了不少书呢。"
      说完,一甩头发微笑着进屋拿书去了。阿敬忽然明白,这是蓉儿故意弄错书,让自己“认门"来了。
      他俩的身影,早被院里蓉儿的爹娘看见了。爹认得阿敬,说道:“原来是后庄老赵家的儿子,这孩子实在,错不了。"
      从那以后,阿敬常来找蓉儿借书,有时还带着自己的书,交换着看。两家的爹娘看孩子们挺合得来,也都知根知底的,就找媒人提亲,一桩美事就成了。
      三年后,蓉儿和阿敬喜结连理。蓉儿在娘家陪送的柜子里,塞了不少武侠小说,她要带走那些书,那是她的武侠梦。
      婚后的日子,小两口很甜蜜。以前常租书看,现在不租了,阿敬常买来旧书,还在灶台里的柴火堆上,常常放上一本武侠小说,以便蓉儿在烧火的间隙,能看上几眼。
      然而,随着双方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蓉儿和阿敬也越来越有压力,而且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夫妻俩发觉哪都需要钱。
      一天晚上,阿敬对蓉儿说:“家里这几亩地,爹娘都能照应,孩子老人也能带几年,要不,咱俩也出去打工,你看咱堂哥家两口子出去几年,家里都盖楼房了。
      蓉儿点点头,只要挣钱,她愿意跟她的“靖哥哥"出去闯江湖。
      夫妻俩来到南方,辗转了两个城市,终于在一个电子厂稳定下来。除去花销用度,夫妻俩每月能剩余五千多元,二人存起来,谋划着将来。
      春节前夕,夫妻俩回家过年。烧地锅时,蓉儿一伸手,拿来柴火上一本书翻看。却发现,那本厚厚的武侠小说,只剩下薄薄的十几页了。
      "婆婆说:“我烧火当引火用了,真好使。
      蓉儿笑了笑,把书放回原处。
      没几天,引火用完了,蓉儿从屋里拿出一本旧书,还包着报纸书皮,是当年自己故意包错书皮还给”靖哥哥"的那本武侠小说。
      蓉儿来到灶台下,刺啦一下撕下来一张,引火做饭,然后对婆婆说:“妈,"那本用完了,以后就撕这本当引火。
      蓉儿知道,自己心中的武侠江湖又一次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打败了。但这平凡的人间烟火,何尝不是真实的江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