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Opposite Shore (Page 10)
《彼岸花》作家网*选编|冰峰*主编


                                                                                1. 看这爷儿俩            4. 不是一个西瓜的事
                                                                                2. 吉星高照                5. 帮个忙
                                                                                3. 豆娘                        6. 先见之明

1. 看这爷儿俩
顾文显

      “爸,原生态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糟蹋?"
      “这话说的。"一番苦心传授,老彭没想到儿子说话这态度,“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货卖一张皮,这道理是人就懂。"
      儿子彭秋茫然地摇了摇头:“不懂。这硫黄挺冲的一股臭味,光知道它避蛇,没听说有啥补益功能,何况高温下叫它这么一熏,只怕吃出啥毛病来。"
      “你把心给我放到肚子里。别的,甭管。"老彭不打算跟儿子纠缠下去。这孩子打小没娘,指定是让他给宠坏了,如今居然敢和他针锋相对,老彭想想就犯堵。
      彭秋还想辩论。老彭一句话把他顶得没了下文:“你不是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吗,我问你,对门小琳哪点不好,你咋还横竖看不上."
      彭秋语塞。那么多热心邻居撮合,道是俩年轻人真般配,可他就是嫌人小琳长得黑,这事不凉不热地撂着呢。老彭的意思,要是小琳长得白,跟这加工后的桔梗似的,保不齐你得屁颠屁颠去追人家!彭秋让老爹抓住了话把儿,找借口溜了。
      老彭才不跟他计较。他想,你不愿意干这正合我意,把书给我念好就得,彭家不希望代代没文化。
      老彭天生就是做生意的脑子。三年前他把自家的地全种上桔梗。这东西能当药材不说,还可以制作成朝鲜族风味的泡菜。在几十种可做泡菜的食材中,桔梗最受欢迎。果然今年价格疯涨,可不就让老彭逮着了。收获了上万斤桔梗干货的同时,他脑子又一转,不急卖,囤着。老彭见卖桔梗的商贩,收回干货后用硫黄一熏,那桔梗立刻变得白生生的。老彭就去帮忙熏桔梗。几天后不但学会全部流程,还让他琢磨出新招,加工出来的成品,比所有的都白都挺括!老彭激动得好几宿没合眼,聪明!现在自己边加工边慢慢销售,褡点工夫再赚一份钱,这叫锦上添花!
      满以为让彭秋知道你爹不白给,哪想到这小子跟他扯原生态。小城每天卖出的桔梗,哪家不是用硫黄熏白,没人管就证明无大碍!
      下午,就有一小伙子买走20斤桔梗,不到天黑,卖出300斤。老彭早把跟儿子惹的气忘到了九霄云外。干货18元,加工后零售24元,按这个销量,春节前后库存全部出手,纯赚七八万。
      几天热闹过后,老彭感觉到哪里不对劲:他的客户锐减,原先几个预定的大户也没了影。照这样,库存得卖到明年上秋!老彭正伤脑筋,来了个小伙子,这不上礼拜开张的第一个客户吗?
      小伙子让老彭带他去看了所有库存,点点头:“叔叔,你这桔梗不用加工,我按20元一斤全收。我没仓库,从这儿分批拉,一次一结算咋样。"
      签约后老彭想:“好是好,可惜我这熏烤绝技埋没了。难不成那小子还有比我更高的手段?"他嘱咐原先的雇工守摊,他亲自调研去。
      城市不大,步行俩小时走一直径。老彭找到一家同行,店老板抱怨:“邪了门。今年愣是没人买,气得我一下子贱卖掉,等人拉光之前,卖点是点吧。"再打听,这同行一次出手,只卖到18元一斤!
      老彭暗自庆幸,自己多赚了两万多!接下来又走访了好几家同行,这些人都看清形势不妙,也是18元定了出去!
      怎么就变了天?老彭认真打听,原来,在城市最北端冒出一家卖桔梗的,听说生意很火。咋回事?老彭骑上电动车跑了过去。哟,一个废弃的车库,被改装成桔梗批发点,门外车水马龙,都是进货的。他搞的啥猫腻?老彭戴上口罩、墨镜踱了进去。
      里面好多人张罗着货,其中一个当头儿的,分明是帮他开张的那小伙子!小伙子不认得老彭:“老先生,买桔梗?"
      “啥价?”
      “26元,一口价。"小伙了指着墙根码得老高的编织袋,“嘎嘎干。"
      “你就这么卖,"老彭诧异莫名,“不加工?"
      “这是原生态的,健康无害。那边有加工的,15元。"年轻人说。
      端过一笸箩桔梗,老汉目瞪口呆,这贱卖的分明是他老彭的独门手艺!
      “这么白净的卖相,你怎么反而降价?"
      “您说呢?"小伙子一脸坏笑,“这东西外表漂亮,其实是用硫黄熏的,卖 给另刂人行,您自己肯定不用。”
      他妈的!老彭气得双腿哆嗦,他摘掉墨镜。“你小子用这种方法坑我,这叫不平等竞争!”
      “老人家息怒。"小伙子这回认出了他,赶紧赔着笑,“找我们老板。他用这方法提醒消费者,原生态食物才最健康。对了,他派我收购,每斤还多给您两元钱。”
      “你们老板是哪个?我找他理论。"
      话音未落,老板从储藏间出来。老彭手里的墨镜差点掉地上,原来是他儿子彭秋!
      “好小子, 算计到你爹头上了!"
      “老爹呀,"彭秋一脸坏笑,“您儿子去年就在省城注册品牌一一我研发出特殊灭菌法,哪个也学不去。来家乡,主要冲着原材料好,只可惜让你们的硫黄给熏坏了。我只是在这边扩大一下战果,事后还得移师省城….“
      老彭糊涂了:“你不在北京念书,咋又去了省城?"
      “老爹呀,"彭秋一副无赖相,“我哪是读书的料,读大学是被您逼出的谎话。"
      老彭不由苦笑:“唉,咱家呀,也就这档次了。

---------------------------------------------------------------------------------------------------------------------
2. 吉星高照

孙艳梅

      米家糁铺是北斗镇生意最红火的早餐店。每天早上,食客就像地里长出的韭菜,一茬又一茬的。“糁"是我们沂蒙山区特有风味小吃。食客之所以喜欢光顾米家糁铺,一个原因是米老二熬的糁好。还有一些食客是冲着枝子去的。枝子是来糁铺打工的,有一手“冲蛋花"绝活,鸡蛋打进碗里,把滚热的糁汤举到半米高处,手腕一扬,汤如瀑布急流而下,准确落人碗中,不洒一滴。别说喝,光看这手艺也是一种享受。
      那个清晨,枝子正在糁铺忙活。镇上王嫂子一挑花门帘进来了,进来就说,哎呀,枝子,你男人都考上镇上的文书了,你成官娘子了,怎么还干这营生?
      王嫂子声音响亮,满屋食客的目光唰唰地投向枝子,弄得一向快人快语的枝子害羞起来,问,你怎么知道的?王嫂子朝镇政府方向伸了一嘴,说,告示都贴出来了。
      枝子忽然就觉得时间过得慢起来。好容易等太阳挪到糁铺门口的大槐树上,枝子带着一塑料袋糁和两根油条,挺直了腰杆,喜气洋洋回家了。
      老板兼油条工米老二看着枝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拿起旁边的水杯咕咚咕咚喝了个底朝天,感觉嗓子还是绝望地冒烟。米老二曾经向枝子表白过,可人家枝子看中的是高高瘦瘦的四眼赵大强。米老二管赵大强叫四眼,是从内心深处的鄙视,他想,一个大男人跟娘儿们似的,天天躲在家里书不离手,靠枝子养活。现在看来,是自己狗眼看人低了。
      话说枝子提着糁和油条,还没等掏出钥匙,门一下子就打开了,从里面蹿出一个清瘦的身影,一下子把她拦腰抱起来。双脚离地的枝子一个劲地喊:糁,洒了,洒了!
      赵大强扛着枝了,一昭小跑,最后把枝子放在堂屋的椅子上。他说,从此我赚的金的、银的,都是你的。赵大强双手在胸前比画着,仿佛真抱了一座金山银山。枝子见状,激动地接过“金山银山",夸张地趔趄了一下说:好重!
      第二天五点,枝子仍旧去糁铺报到,让米老二喜出望外。枝子很清醒,当文书能赚金山银山吗?以后得好好替赵大强把关。
      很快就到了把关的时候,那天枝子忙完,仍旧带糁和油条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桌上摆了一只烧鸡。赵大强撕下一只鸡腿递给枝子说,烧鸡店老王送的。枝子说,平白无故的,他凭啥送烧鸡给你?赵大强得意地说,还不是你男人有用嘛!枝子说,送回去。赵大强瞅着少了一条腿的鸡哭丧着脸说,下回我不收了还不行吗?
      枝子说,不行。
      枝子不允许赵大强再动那只鸡,她把塑料袋里的糁倒进碗里说,咱还是吃这个放心。赵大强拗不过枝子,撕了油条泡进碗里,喝到第三口时,嘴里被一个东西缠绕,吐出来,竟然是一根长长的头发。枝子内疚地说,肯定是我打糁时不小心弄进去的。可是赵大强已经发作,他把碗摔到地上。
      一气之下,枝子回了娘家,硬着心肠在娘家过了三天。赵大强没来接她,枝子沉不住气了,她惦记赵大强胃不好,她不在家他吃啥呀。到家,赵大强没在,饭锅都生了一圈锈。枝子在镇政府旁边的酒馆里见到了赵大强,赵大强坐在主宾位置,四周七七八八坐了一圈笑面人,还有一个女人正殷勤地给赵大强敬酒。
      离婚是枝子提出的,她想等着赵大强像往常一样哭着求她原谅。可这次她的大强哥居然同意了。离婚之后的枝子像剪纸一样轻飘飘地坐在北斗镇的钟楼楼顶上。这时,后面冲过来一个人,比兔子还快,一把抓住她往后拽,说,别真掉下去了,我做个实验给你看。说话的人是米老二。米老二扬扬手机,手机屏保竟然是枝子笑吟吟的大头照,也不知道啥时候偷拍的。他一松手,笑吟吟的枝子和手机就掉了下去,枝子“啊"了一声,闭上眼睛,仿佛真是自己掉了下去一样。米老二说,你的骨头比手机还结实吗?不信你下去瞧瞧羊机现在的样子。枝子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沉默半晌,说,我想离开这个地方。
      不久,米家糁铺像棵树一样搬到了一百里之外的城里,生意比在镇上还兴隆。店里又招了几个人,枝子见其中一个妮子很灵透,就把“冲蛋花"的绝技教给了她,她自己先后生了两个儿子给米老二。乐得米老二一个劲地说,枝子你是我老米家的吉星,吉星高照!
      有些消息总是比风跑得还快。枝子生大儿子的时候,赵大强当了副镇长,和一个打字员好上了。枝子生二儿子的时候,又有人告诉她,赵大强进去了,判了刑,那个打字员和他离婚了。
      枝子听了这些,叹口气,赵大强和她还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上,米家糁铺快要打烊的时候,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忽然进来了。枝子脸色大变,一闪身躲进里间。
      外间的男人头发乱糟糟的,佝偻着腰,点了一碗糁和两根油条,慢慢地吃着。里间的枝子来不及难过,就有一个小人儿迈着粗壮的小腿蹒跚扑过来,边叫着妈妈一边往枝子身上拱。枝子敞开怀,小人儿心满意足地叼上去,黑眼珠像小牛犊一样瞅着枝子。这眼神让枝子安静下来。枝子抱着熟睡的小儿子,听外间那个男人和妮子对话。
      男人说,你能往糁里放一根头发吗?妮子呆住了,问,啥?
      男人说,我曾经喝过一碗糁,里面有根长长的头发,那是世界上最好喝的一碗糁了,可惜,我….我….

---------------------------------------------------------------------------------------------------------------------
3. 豆娘

熊君红

      等了半晌,依然不见豆娘来吃饭。杨庄主在大堂徘徊。
      管家低声回道:“已差第三个丫鬟去请了。”
      “算了。被我惯坏了。”杨庄主摆摆手,“一个女孩子,想做酱油,哼,异想天开!”
      杨庄主祖上开酱园做酱油,四海闻名。杨庄主五十岁才生了女儿豆娘。豆娘一岁半,夫人病世。杨庄主怕豆娘受委屈,一直不曾续弦。掌上明珠也真够任性的,八岁哭着闹着要读私塾。唉,惹得乡邻笑话。十三岁那年,她竟然偷偷女扮男装,跑到湖南岳麓书院读了两年新书,还结交了什么异性“同窗”,简直是要逆天呢。幸好杨家不差钱。这不,读书回来,鬼使神差,又要做酱油,整得杨庄主脑子嗡嗡的。
      杨庄主的酱油生意,很是兴隆,奈何杨氏祖训有云:秘方传男不传女。
      杨氏酱油汁浓香醇,味鲜耐储,营养丰富。因酱油表面结出一层厚厚的冰晶,俗称冰油。传說有一年,乾隆皇帝游江南,尝到用它做的菜,龙颜大悦,御点为贡品。如此天宝,不可失传呀。
      真是两难啊!这也正是杨庄主的一块心病。
      “豆儿啊,你说你学习琴棋书画,学习女红,哪样不好?做酱油是粗人们的事。”杨庄主让丫鬟扶小姐回绣楼。
      “娘啊——”走了几步,豆娘突然甩开丫鬟的手,双膝跪地痛哭不已。见女儿哭娘,触及杨庄主的痛处,他只得同意:“好好好,你到酱坊去帮忙吧。”
      没多久,冰雪聪明的豆娘就能独当一面了。豆娘终于得到允许,可以单独酿制几缸酱油。到了出酱油那天,杨庄主入酱坊坐定。只见豆娘用长柄提勺,舀满酱油,倒入蓝花金边小碟盏内,捧到父亲面前。杨庄主凑近闻闻,眉头微皱,端起酱油呡了一小口,猛然吐出来:“呸!”
      豆娘忙问:“爹,怎么了?”
      杨庄主满脸阴云,不搭话,起身离开。
      豆娘又悄悄问管家:“我爹咋回事?”
      管家小心翼翼地说:“小姐,你草率了,原料里有霉变黄豆,酱油倒味了。”
      豆娘仔细追查,查到了杨庄主侄儿也就是豆娘的堂兄身上。杨庄主的二弟,好说歹说,把游手好闲的儿子送到酱坊,交给大哥管教,想着兄长能把酱油绝技教给儿子。谁知此儿积习难改,偷偷往豆娘的用料中混入烂黄豆,换出好黄豆卖钱买酒喝。
      因为此事,杨庄主罚豆娘蒸煮八担黄豆。管家小声嘀咕:“小姐那是冤枉,代人受过啊。”
      杨庄主说:“难道我不知道?女孩子家家的,吟诗绣花,多好,偏要做酱油。哼,趁机让她断了这个念头!”
      连续几天,丫鬟一趟趟禀报杨庄主:“小姐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瘦成了一把骨头,只怕命不久矣……”
      杨庄主听了,甚是烦恼,在房里来回踱步:“冤家哟!真的惯坏了……去,告诉豆娘,就说我让她重回酱坊。”
      某天夜里,管家急匆匆来到正房,说:“老爷,人赃并获!您侄儿……”
      杨庄主惊异地问:“他又掺假?”
      管家吞吞吐吐说:“岂止掺假?他还倒卖黄豆。”
      杨庄主气恼地说:“你把那不成器的货,送交给我二弟……等等,记得结清他的工钱。”
      又一轮新酱油出缸了。杨庄主品尝过后,满意地点点头:“离正宗杨氏酱油还有距离,要努力。”从此,杨庄主把祖传秘法一一教给豆娘,还刻意带豆娘谈生意,读账本。
      又过了两年,杨庄主心中像塞了团棉花。几年前,媒人来杨家跟赶集儿一样,门槛踏破三条,可眼下……唉,不想了。
      一天,豆娘拉上一个后生直奔房门口喊爹。杨庄主正想着心事,没太在意。豆娘扯了那后生一把,低声说:“跪拜呀。”后生一头雾水。
      豆娘扯掉头巾,一头黑绸缎长发像瀑布般倾泻下来,惊得后生连连后退。豆娘转头冲后生抿嘴浅笑。后生一个激灵,朝杨庄主双膝跪下,口呼:“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
      杨庄主大惊,岳父?这是随便喊得的?豆娘急忙红着脸解释:“这就是我岳麓书院的同窗师兄王川……”杨庄主见后生俊朗憨厚,身材壮实,心中颇喜。
      二小成亲之日,杨庄主喜笑颜开,把一枚刻有“杨氏酱油坊”的印章和几页泛黄的稿子放到豆娘手中。
      泛黄的稿子上是杨氏祖上好看的蝇头小楷:《杨氏酱油制作技艺》。

---------------------------------------------------------------------------------------------------------------------
4. 不是一个西瓜的事

徐国平

      自从分地到户后,父亲有个习惯,每年除了上缴公粮和留足自家口粮,都要挤出一亩多地栽种西瓜。
      四邻八村的人都夸父亲种瓜是把好手。父亲却说瓜好,是要下功夫的。点种,留苗,打头,压蔓,浇水,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关键是底肥,一定要施土杂肥和豆饼。只有这样结出的西瓜,才跟用化肥催熟的西瓜口感大不一样。
      西瓜熟了,父亲就日夜守在瓜棚。瓜地紧靠大道。烈日炎炎,过路的人汗水淋漓,干渴难忍,看见那一个个熟透的西瓜,就忍不住放慢了脚步。
      父亲在瓜棚里瞧着,抬手打起招呼,来,吃个西瓜解解渴吧。过路人巴不得,来到瓜棚坐下。父亲躬身从瓜棚的木床底下扒拉出一个西瓜,放到喝水的小木桌上,操刀一碰,嘭,西瓜裂开。瓤红,味甜,质沙。过路人口里啃着西瓜,不住口地夸,好瓜!
      父亲一听人夸,就格外热情,跟人家唠嗑,东拉西扯,越唠越近乎,便成了熟人。
      成了熟人,父亲自然不好意思收钱,吃瓜人也不再客套,一抹嘴走人。
      只是,父亲的熟人越来越多,地里的西瓜就越来越少了。我眼瞅着,心痛地抱怨父亲,不要动不动就给过路人切西瓜吃。父亲却毫不在乎,说,前村后店的,都是熟人,不就一个西瓜,还要啥钱?      就这样,父亲每年种瓜,用母亲的话说就是赔本赚吆喝。我一直不明白,他心里是咋想的。
      一年秋后,父亲跟母亲赶着马车去乡粮管所卖粮。雨后路滑,马车不慎翻了,将母亲压在下面。父亲一个人掀不动,路人见此都拥上前,七手八脚,用力将马乍翻过来,搬丌粮袋,拽出母亲。母亲当时骨折了,路边一家果园的老卸一下一扇门板,几个有力气的大叔,一路轮换着将母亲抬到乡医院。父亲感激万分,他们都说,谢啥,俺吃过老哥的瓜,都是熟人。母亲回到家后,还行好几个人,专门送来接骨草和顺筋枝子,也说吃过父亲的西瓜。
      父亲自豪地对我说,看见了吧,这就是平时吃俺的瓜结下的人缘。
      父亲有了充足的理由,我也无话可说。
      又一年,由于干旱少雨,麦子的收成自然不好。好在父亲种的西瓜长势喜人。父亲说,旱瓜涝枣,这瓜保准沙瓤透着甜。
      当时,我刚考上了乡中学,学校放暑假。由于母亲的身体不好,家里的花销大。这次,父亲决定拉到城里卖瓜,换些钱给母亲卖药。
      头天下晚,挑好瓜装满车。第二天没放亮,父亲就叫醒我赶着马车出了庄。
      老家离县城三十多里路。赶到城区,天已大亮,父亲刚停下车,拴好牲口,还没歇歇脚,就跟人打架了。
      来找事的是街头的小贩,看父亲的西瓜品质好,就缠着要全部收下,可他出的价钱太低。父亲盘算半天,连豆饼钱都回不来,实在不舍得卖。
      那个小贩穿花衬衣,敞怀露着胸口的刺青,说话有些结巴,虽然个头不高,瘦了吧唧,却一脸横肉,一看就是个欺行霸市的痞子。
      瘦个子见父亲不卖,就拦在车前,指着父亲的鼻子说,这…这块地,我 早…早就占下了,快…快滚!
      父亲一听瘦个子说话不干净,就犯了倔,推开瘦个子说,啥事有个先来后到,再说这是公家的地盘,又不是你家的炕头。
      瘦个子见唬不住父亲,就恶狠狠地抱起马车上一个西瓜摔在地上。
      那个西瓜很大,是当年的瓜王。头一天晚上摘下来的时候,我搂着它睡了一夜。我舍不得卖它,可早晨装车时父亲还是默默地把它搬上了马车。
      可是,那个瘦个子凭啥把我家的西瓜摔在地上?我很害怕,也很委屈。我藏在马车后面,眼里蓄满了泪水。
      父亲知道瘦子是在故意找碴,气得手都哆嗦不停,指着瘦个子说,你吃个瓜,俺不在乎,可你凭啥欺负人,摔俺的瓜?
      瘦个子气势汹汹地说,摔…摔瓜…咋了,我还…还要…揍你。说着,他一把拽住父亲的衣领,一拳凶狠地打在父亲脸上。    父亲一个趔趄,歪倒在马车上。没想到,一向懦弱的父亲,瞬间像只发威的猛虎,顺手摸起车厢里一个铁秤砣,怒气冲冲地朝瘦个子扑去。父亲四十多岁的年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和人打架。
      父亲的鼻子流血了,殷红的血吧嗒吧嗒滴在脚下那个摔碎的大西瓜上。
      最后,瘦个子也没有沾到多大便宜,被父亲砸了一秤砣后,嘟嘟囔囔着有些心不甘地退去。
      这时,我上前搂住父亲,哭着喊,你平时给人白吃那么多西瓜都不心痛,今天偏偏为了一个西瓜去拼命,你这是为啥?
      父亲用手抹擦着鼻子上的鲜血,平息下心中的怒气说,今天不是一个西瓜的事,你知道吗,它代表着咱家的果实,送人吃,是交情,俺心甘情愿。但不能眼瞅着让人白白给糟蹋了,咱更不能让人欺负!
      我听了,立刻止住了哭声,使劲地冲父亲点着头。

---------------------------------------------------------------------------------------------------------------------
以下两个故事摘自《故事会合订本145》上海文化出版社
5. 帮个忙
麻坚

      这天,老伴叫王大爷把家里的一只大公鸡拿去菜市场卖。到了地方,有人出价十五元一斤,可王大爷不会算账。正犯难时,王大爷看见了邻村的大毛和他新交的女朋友。王大爷眼睛一亮,赶紧说:“大毛,快来帮我算算账!"大毛皱了皱眉,说自己没空。这时,大毛的女朋友说: “大毛,算账耽误不了多少时间,你就帮他算算吧!"大毛这才同意了。
      回到家,老伴问王大爷公鸡卖了多少钱,王大爷把数目说了。老伴一听,指着王大爷的鼻子骂道:“死老头,公鸡六斤三两重,十五元一斤, 共是九十四块五,你才收了九十三咋算的账?"王大爷挠了挠头,说:“我不会算,账是邻村的大毛帮着算的….”
      老伴说:“既然是大毛算的账,他就得负责!你快去把我们的损失要回来!"王大爷说:“这样不好吧?不就少算了一块五吗?"老伴急道: “公鸡是我一把谷子一把谷子喂大的,容易吗?你不去,我去!"王大爷担心老伴跟大毛吵起来,只好亲自去邻村走一趟。
      到了邻村,恰巧大毛刚从菜市场回来。他看了王大爷一眼,问:“王大爷,你来这儿干什么?”
      王大爷脸一红,说:“大毛,你帮我算账时少算了一块五,你大娘让我找你把损失要回来….“
      大毛一听,气鼓鼓地说:“好啊,王大爷,我没找你要损失,你倒先找我要损失了。我告诉你,我的损失可比你的损失大多了!"
      王大爷愣了,问道:“你有啥可损失的?"
      “我失去了女朋友!"大毛沮丧地说,“她说我连账都不会算,这样的人不值得托付终身….“

---------------------------------------------------------------------------------------------------------------------
6. 先见之明

邵福军

      林丽上了一所重点高中,母亲来陪读。赵同学和钱同学的母亲也来陪读,三家关系处得很好,每逢周末都在一起聚餐。
      学校位于偏远郊区,附近只有一家商店,三位母亲总是结伴去。这天,店员极力向她们推荐羽绒服:“受特殊寒流影响,过几天气温会骤降,还有百年不遇的大雪一一"林母一听,就打算购买。赵母和钱母却不为所动,她俩附在林母耳边说:“哪有他说的那么严重!"说完,两人拉着林母走了。
      谁知几天后,店员的话得到了印证。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去年的羽绒服已经穿不下,需要买新的,赵母和钱母不约而同去了商店,发现羽绒服早已售空。她们对店员说:“你们赶紧进货啊!"店员为难道:“大雪造成交通阻断,人车都进不来。
      两人看着窗外的大雪,后悔当初没听店员的话。
      这天正好周末,轮到去林丽家聚餐,两人便直接过去了。途中,她们想:咋没见林母急着来买羽绒服呢?两人也担心、林母会不会怪她们当初阻拦自己买羽绒服啊?进屋不久,三家的孩子就推门而人,个个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看来林母也没给林丽买羽绒服啊!不过林母毫无怪罪之意,脸上笑意融融。倒是林丽不乐意了," 妈,我都冻成这样了,你还笑! 
      这时林母打开柜子,取出一件羽绒服。林丽穿上一试,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笑道:“妈,你太有先见之明了!啥时买的呀?"
      赵母和钱母惊讶极了,她们也想知道林母是啥时买的羽绒服。
      林母爱怜地看着女儿,微微一笑: “你上初一的时候就买了,就等你长大后穿呢!"

 

G-RLR8SEJBRT